红星闪耀便民服务日活动
深圳市龙华区是思政工作试点单位,自试点工作推进以来,各项工作初见成效,其中红星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显著。2020年2月,龙华区按照“主管部门把向、三级体系支撑、基层组织实施、社会组织运作”的思路,组建龙华区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,辖区已有四分之一(1685人)的退役军人正式注册为红星队员,累计参与志愿服务3.18万余人次、服务时长23.4万小时。涌现“银发先锋”“步步为民”“千里驰援”“移动厨房”等志愿服务故事,成为全省退役军人志愿工作推广典型,荣获央视七套国防军事频道报道。
坚持党的领导。依托基层党组织选拔、培养红星志愿服务队带头人和骨干队员,建立“基地+讲堂”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,依托4个“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”、9个“红星示范岗”、25个“老班长工作室”和3个“红星堡垒户”,开设党建课堂、红星讲堂,有效提升红星队员的政治认同、思想认同、理论认同、情感认同。广泛动员吸纳“模范退役军人”“最美退役军人”“功臣 模范”等加入红星志愿服务队,发挥其牵引者、发动者、引领者作用。团结带动退役军人党员在志愿服务中“亮身份、作表率、当先锋、树形象”,引导红星队员与党同心、跟党同行、为党添彩。
搭建红星平台。由深圳龙华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履行招募培训、组织管理、运作实施等职能,做到把关定向、积极引导、鼓励激励、共同参与,确保红星志愿服务队自行组织运作,始终保持“公益、自愿、平等、无偿”的发展原则和公益属性。以街道、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为主阵地,每日接受1名红星志愿服务者、逢周六接受红星志愿服务小组驻站服务。探索“社工+志愿者”联动服务模式,构建“红星凝聚社工、社工助力红星”的良性循环服务链。全区118名服务专干全部加入红星志愿服务队,实现志愿服务与退役军人服务体系融合发展、相互赋能。
建立红星机制。动员红星队员注册为市志工联团体会员,建立队长负责制、选举制,建立队长月工作例会、互评交流制度,推动区域志愿服务与各街道社区特色服务相得益彰、相互助力。联通“志愿深圳”“鹏城老兵APP”,推动建立集队员招募、需 求发布、活动组织、激励宣传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,推行“菜单式”管理、“预约式”服务,实现线上快速发动招募,线下精准组织实施。制定红星志愿服务积分机制,按季度、年度评选“红 星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”。以“龙华区退役军人关爱基金”为依托,灵活运用公益加持、形象塑造、致敬红星等方式,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和保障退役军人志愿服务。
培育红星主力。结合退役军人特点优势、兴趣爱好,组建创建文明城市志愿服务分队、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分队、文宣团志愿服务分队、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分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,以分队为中心主力集合其他红星志愿者开展活动。孵化培育扶持社区退役军人组织,把社区作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、主场景,与基层治理、百姓生活深度融合,根据社区退役军人群 体特长,设定国防教育、消防、书画、艺术、环保、缝纫、修理、 理发等主题志愿服务,引导退役军人设摊、定点、上门开展公益 服务,形成“社区吹哨,老兵报到”志愿服务格局。
锻造红星特色。结合红星志愿服务者职业专业,在医疗、法律、摄影、心理等专业领域,根据个人职业特长策划开展“义诊”“法律援助”“追忆军旅”“心理咨询”等特色服务。建立红星志愿服务档案,为独居老人、老党员、老军人提供结对子服务,帮助实现“战友微心愿”300多个。结合红星志愿者意愿,聘请在应急、环保、文艺等领域具有一定研究的专业教师,按照一月一主题的教学形式开展培训,提升志愿服务能力。根据市总队重点培育和孵化发展的应急救援、法律援助、医疗救护、海洋环保方向,为市专业特色队伍发掘和选送人才。
传承红色文化。持续开展“老兵永远跟党走”系列活动,选拔优秀退役军人代表参与党史学习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、文明实践宣讲团等活动,邀请退役军人走进演播室唱响《退役军人之歌》,坚定“退役不褪色、离军不离党”理想信念。升级打造“战友荣誉室”,打造红色教育站点和沉浸式主题教育展馆,激发退役军人珍惜荣誉、奉献社会。特别是,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,在深圳北站社区打造全市首条双拥示范街,挖掘用好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、北站党群服务中心等红色资源,推出北站大型双拥雕塑,沿路建设双拥驿站、双拥站台等载体平台,沿街90%商铺加盟成为拥军商铺,构筑“崇军一公里生活圈”。
打响红星品牌。在宣传思想工作上主动探索新策略、新方法、新举措,实现宣传信息队伍从各自为战到系统融合。策划 推出红星志愿服务者人物群像,凡有活动必有记录,全力宣传好凡人善举。定期出版龙华红星专属画册和宣传片,展现红星志愿服务者的军人特色、服务本色、红色面貌、担当精神。通过推出反映红星志愿者情怀与担当的精品杰作,帮助退役军人在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展现形象、赢得尊重、彰显价值。
红星闪耀便民服务日活动
(文 / 龙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张穗芬 柯琦 图 / 何小娟)